岳西民俗网
公益

岳西县历史人物传略之三

2018-10-10 16:36:00

关注公众号

吴汉卿
  吴汉卿(1915—1945年),义名小汉青,幼名天申,化名李柏林,毛尖山乡曙光村人。民国17年(1928年)粹新小学毕业 民国19年2月,请水寨暴动,创建革命根据地,汉卿任童子团团长,给赤卫队站岗放哨,侦察敌情,书写标语,散发传单。
  民国20年春,因革命形势骤变,汉卿在邓家冲以教书为掩护,秘密组织群众,为红军筹集物资。24年,任中共潜北县委委员。27年3月,重新组建抗日武装。8月13日,在苗竹园集中组织数百人,成立岳西抗日团,汉卿任团长,储道政任政委。9月,部队开赴东蒋冲,集训后编入新四军第4支队。28年7月,汉卿又回到岳西,化名李柏林,凭借一支步枪、两把大刀,继续组织游击队,人称“李柏林游击队”。30年4月,任六县游击大队长。28年至33年,在反磨擦斗争中,汉卿游击队先后攻打黄柏龙山乡公所、黄石乡公所、三庙乡公所以及龙山碉堡,缴获众多,游击队伍不断壮大,并先后两次为新四军输送兵员。
  民国34年6月,国民政府军第48军、潜岳自卫队、乡民团共400多人,将汉卿围于巍岭草屋塆。汉卿奋力突围。后因叛徒出卖,于和尚庄被捕。敌人轮番审讯,滥施酷刑。7月15日,汉卿嘴里被钉上栗树尖,双手捆上铁丝,剖腹剜心而死。同时被捕的吴青山等11名队员一起被活埋于汤池畈。
  汪美贞
  汪美贞(1903—1948年),女,石关乡马畈村人。因家贫12岁时被送给本乡八里村储家当童养媳。民国36年(1947年)8月,解放军某部工作队进驻八里村,发动群众组织农会闹革命。美贞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、公婆的阻拦和社会的压力,第一个报名参加农会,当选为村妇女代表。不久,又被选为石关乡农会副主席、农会妇女主席。美贞工作积极认真,和农会干部一道,宣传共产党政策,给解放军送信、带路、探消息,组织妇女站岗放哨,做军鞋,送军粮,并编唱了许多进步歌曲。“叫声妇女们,大家一条心,打土豪分田地,妇女要翻身……”石关地区在她的带领下,组织农会会员和妇女,逮捕了国民政府乡长李树全、保长李兵,抄了恶霸大地主李维甫的家,撬开地洞,搜出大量金银、财物和枪枝、手榴弹,穷苦农民翻身闹革命热情高涨,地主恶霸、上豪劣绅威风扫地。
  民国37年2月,晋冀鲁豫野战军离开大别山后,国民党武装大举反攻,回乡队反攻倒算,到处抓共产党武装人员和农会干部。为保存革命力量,美贞带领农会干部转移,不幸在主簿原南田平丰山遭回乡队包围,当场被捕,后被押至霍山土地堂惨遭杀害。
  高桂金
  高桂金(1942—1969年),女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14部队卫生队卫生员。1969年3月18日,随卫生队从首都北京来到老革命根据地岳西,为老区人民防病治病。桂金被分配在青天公社光明大队。
  1969年7月14日,岳西发生百年罕见的洪灾。是日凌晨,山洪暴发,桂金投入救灾,为抢救一农民,不幸房屋倒塌,英勇献身。
  桂金牺牲后,114部队赴岳全体战友和青天公社人民,含着热泪将她的遗体安葬在青天公社瓦岗山麓,并在墓前栽上青松翠柏和杜鹃花,以寄托老区人民对烈土的哀思。

  刘盛起
  刘盛起(1911—1971年),沙村乡人。幼年给地主帮工放牛,饱受欺凌与剥削,4个姐妹因生活所迫,均送人作童养媳,大姐被奴役致死。盛起不忍坐视社会的黑暗,民国19年(1930年)2月毅然参加请水寨暴动,加入中国工农红军,20年1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入伍后,历任通讯员、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、新四军第7师55团团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6纵17师参谋长、副师长、空军第15师师长、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校长等职。40年间,转战大江南北,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,作战英勇顽强,为祖国解放事业和保卫祖国安全,立下战功。在革命战争中多次负伤,大腿上一颗子弹一直无法取出,兼患高血压和心脏病,于1964年从长春凋至安徽省军区第一干休所休养,兼任该所党支部书记。1968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带病参加省公安厅支“左”工作。
  1971年4月8日,因积劳成疾,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。
  徐焕
  徐焕(1923—1972年),原名徐贡三,古坊乡民胜村人。民国28年(1939年)4月,参加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宣传队任队长、股长,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民国32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军政大学宣传队指导员。36年任渤海文工团教导员。1950年任鲁中南军区文工团团长。1951年任水利2师报社副社长。1954年任水利部工程总局秘书。1958年任天津感光胶片厂厂长。
  徐焕参加革命后,长期从事文艺宣传和新闻报刊工作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写过不少革命歌曲。1958年9月,根据刘少奇关于工厂要办半工半读学校,培养技术人才”的指示,徐焕创办一所有300多名学员的“半工半读感光仪器技术学校”,兼任校长。在感光胶片厂工作期间,狠抓生产、科研、教育三结合体制,提出“学习猛钻,劳动猛干,钻干结合,工学并举,尊人严已,攀登科学高峰,奔向又红又专”的治厂方针,得到新闻界的高度评价。
  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徐焕被扣上“反党、反社会主义、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”,“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黑干将”,“刘少奇的孝子贤孙、忠实走狗”,“崇洋媚外,死不改悔的走资派”等罪名,受到残酷迫害,今其“坐飞机”(用双木棍反拷双臂,逼其俯身),造反派从背后猛踢一脚,致其右肺撕裂,手术后伤口未痊愈就被赶出医院劳改,终至感染化脓,1972年10月25日,逝于天津医院。

  陈配东
  陈配东(1916—1976年),石关乡人。12岁即帮人放牛砍柴,饱受雇主的欺凌与压迫。民国25年(1936年)6月,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便衣队,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新四军战士、班长、副连长、中队长、华东军区供给部被服一分厂副厂长、3野后勤司令部工作队供给科科长等职。1949年随军南下,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总务处副处长。1960年任上海和平饭店经理。1964年任上海市人委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、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副经理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任上海市人委会机关管理局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市“五七”干校三兵团党总支副书记。1976年4月24日,因原发性心脏病恶化,逝于上海。储醉醒
  储醉醒(1902—1978年),名锐锋,又名储醒、储俊,字虎臣,出生于莲云陈冲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。民国15年(1926年),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。16年7月,经王步文、许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严党,被派到中共怀宁县临委机关编辑《新生活》刊物。12月,同钱兴嘉等到潜山组织暴动。17年3月,受命打入国民党潜山县党部,任委员,利用公开身份,推荐一批共产党员进入潜山教育局和中心小学,控制了当时潜山县教育界局面。18年6月任中共潜山县委书记。当时,共产党正准备发动武装暴动,被国民党探悉。12月,醉醒涉嫌被捕,判刑两年,囚于安庆高等法院监狱。21年1月出狱返家,在衙前小学教书。22年夏,自费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。27年春,应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周新民之约到六安,旋被派任岳西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指导员,并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。28年夏,与储应时等倡议储姓公堂集资创办南岳中学,任校长。在任职期间,聘请共产党员储纯一等为教员,校内建立党小组,组织全校师生深入附近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。29年夏,中共岳西县委组织部长王临川自首,共产党组织遭破坏,失去组织关系。5月,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以“异党”罪名,将其密囚于21集团军总部集中营,经知名人士储应时、郑千里等多方营救获释,后去立煌五战区干训团和安徽学院任教。32年夏,因支持安徽学院师生“反李(品仙)罢课”运动,受到国民党党政方面注视,被迫辞职回岳。33年任岳西县立中学校长,又因揭露国民党扩充青年军“是为内战作准备”,而被国民政府军第48军拘禁达1月之久。34年春,再次到安徽学院任教。8月日军投降,被派任蚌埠日侨管理所主任。次年,管理所工作结束,赋闲居家,间以经商维持生计。
  民国38年江北解放,经张劲夫引荐与皖北行署主任宋日昌、副主任郑抱真接谈后,派为皖北行署农林处科长,后调省委农工部任工程师。1961年冬调皖河农场任农艺师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备受迫害,身心遭到严重摧残,1978年病逝。
  汪孟海
  汪孟海(1957—1979年),头陀乡计家村人,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。1976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锻炼成长为广西军区独立师三团三营八连机枪射手。
  1979年2月,孟海所在部队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。17日凌晨,八连指战员悄悄埋伏于广西边境河心沙洲灌木丛中。孟海紧握钢枪,随时准备投入战斗。突然,信号弹腾空而起,万炮齐发,地动山摇。火光中,八连象—把锋利的尖刀直插越军阵地,孟海所在的尖刀排二班冲在最前面。正欲跃上青山高地之时,越军4号高地一个火力点突然向冲击部队猛烈扫射,进攻受阻。目睹此景,孟海怒火中烧,他猛地冲上前沿阵地,迎着弹雨迅速架起冲锋枪,向越军火力点猛烈还击,连打30多秒钟,压制住越军火力。二班战友抓住战机,一跃而起,冲上制高点4号高地,连摧毁5座地堡。接着,避实就虚,连连摧毁3号高地11座地堡占领整个阵地。战斗持续三个多小时,全歼公安屯越军,八连荣立集体一等功。激战中,孟海身中数弹,英勇献身,被部队追认为中共党员、追记二等功。

  王灿
  王灿(1959—1979年),道义乡人。中学毕业后,回乡当农村卫生员。1977年1月,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78年12月11日,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不久即开赴云南前线,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。战前训练中吃苦耐劳,受到师首长的好评。临战前,团卫生队知道他当过农村卫生员,想调他到卫生队去,他却毅然要求留在连队当尖刀兵。连队遂决定由他担任尖刀班战斗小组长参加战斗。出发前,他写下决心书和入党申请书,并在笔记本中写下两封未及发出的家信:
  “……我看看全家照片,骨肉相连的全家人啊,我多么想念你们呀!但是,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,可爱的祖国需要我去保卫,我不能考虑小家庭,应该考虑全国人民大家庭,这才是一个青年应有的感情……。”
  “打仗会有危险,牺牲是为了革命。……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乡建设,是光荣的。亲爱的妈妈,如您接到这个笔记本,那我就一定牺牲了。妈妈,您不要痛心难过,更不要哭,要想想为革命事业,曾经有多少前辈、多少革命青年流血牺牲。您身边还有3个儿子,还有一个(我的)小妹妹呀,把一个儿子贡献给祖国是应该的。……”
  1979年2月17日,王灿戴上参军时父亲单位同事送给的解放战争渡江纪念章,奉命投入战斗。黎明前,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2连在炮火掩护下,抢渡红河,一举攻下坝洒一线敌滩头阵地和3号高地。王灿和尖刀班战友一直冲锋在前,直取无名高地。接着,王灿战斗小组守在无名高地担任警戒任务。2月18日,2连向4号高地发起进攻。由于敌阵工事坚固,3次冲锋均未成功,总攻的时间快要到了,攻下4号高地迫在眉睫。上级决定全连集中火力掩护,三排长带领王灿战斗小组去爆破敌人工事,刚冲出一条山路,排长中弹牺牲。王灿继续在战友火力掩护下,率先冲上去,在距离敌工事20米处,突然敌人一阵子弹扫来,他左腹部连中两弹,这时战友岳秋根也小弹牺牲。王灿怒火满腔,拨开草丛,端枪向敌机枪口猛射,敌机枪哑了,他以惊人的毅力,奋起冲锋,迅速逼近敌人工事。正当他掷出爆破筒时,左侧敌人暗堡里射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胸部,他倒在血泊之中,全连战士冲上来,迅速拿下4号高地,王灿却因流血过多而牺牲。
  王灿牺牲后,全国各大报同时报道了他英勇献身的事迹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安徽日报》分别发表向王灿学习的短评、社论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决定,生前所在部队和云南蒙自县革命委员会将他安葬在蒙自烈士陵园。大理石墓碑上铭记着:“……中共党员、二等功臣——王灿烈士之墓”。
  方中文
  方中文(1927—1982年),安徽省庐江县人。民国38年(1949年)参加革命工作。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78年元月,由安庆地区农林局副局长调任中共岳西县委副书记、县革命委员会主任,4月任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第一政委。1980年7月兼任岳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。
  中文在岳西工作期间,以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,治理整顿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遗患。深入基层,狠抓卫技人员、商业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;撤换一些科局长,纠正中层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;拨乱反正,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平反冤假错案,重新安排老干部的工作,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,努力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;坚持从实际出发,确定“以林为主,全面发展,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”的山区生产方针。在省、地委的支持下,实现了定土地面积、定产量、定人口、定口粮标准、定购销指标的粮食“五定”政策,解决了岳西农民长期缺粮的后顾之忧。
  中文长期从事林业工作,对发展林业有着特殊的感情,从制订林业发展规划、调整林业政策,到植树造林、护林管理,宣传林业生产的科技知识,都处处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。下乡乘坐的吉普车里,长年带着造林、抚育用的锄头、刀斧等工具,走到哪宣传到哪,造林抚育示范到哪,足迹踏遍岳西的山山水水。由于“十年动乱”的影响,一度时间林业管理秩序混乱,乱砍滥伐、偷运木材现象严重。中文带头管理木材,经常披星戴月、通宵达旦地与干群一起守卫在林区。即使是雨雪之夜,也坚持堵截偷运木材活动,仪1981年12月,就为管理木材熬了17个通宵。在中文护林精神的感召下,全县上下层层护林,林区秩序大为好转,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。
  中文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,终于积劳成疾。1982年6月11日逝世于安庆地区医院,弥留之际,仍念念不忘岳西的建设,并留下遗言:“丧事从简,不开追悼会,不送花圈,将骨灰埋在岳西山区的树下,为岳西的林业发展做自己最后的贡献……”岳西人民遵照中文遗嘱,将其骨灰安葬在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县革命烈士陵园中。
  储道政
  储道政(1911—1983年),汤池乡榆树村人。民国16年(1927年)加入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,次年转为共产党员。19年2月,参加王效亭领导的请水寨暴动,加入工农红军,先后任赤卫队长、手枪团秘书、独立团政委等职。同年冬,他领导赤卫队打垮敌人多次围攻。20年5月,因病卧床3个月后带病赴太湖、英山、霍山、黄安、汉口等地寻找部队,一路含辛茹苦,以打零工或乞讨为生,终于找到部队。同年12月,不幸被捕,在狱中坚贞不屈,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。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,继续参加革命斗争。
  民国24年,主力红军转移长征后,党组织决定调他到红军便衣队九分队任队长,率领便衣队赴太湖开辟革命根据地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秘书,4支队特务营指导员、副教导员,第4旅第12团副官,中共定远、凤阳、嘉山等县县委书记、工作队长,工农干校校委兼组织科科长等职。
  建国后,任皖北行署人事科科长、民政处副处长、人事处副处长、安徽省直机关党委副书记、省人委副秘书长兼人事局长、中共安徽省委农工部副部长、省视察室副主任、省人大第四届常委等职。1958年,道政遭到“左”的错误政策的打击,被降职降薪,1962年甄别平反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又遭到残酷迫害,身心受到严重摧残。1983年9月2日,病逝于合肥。

  王有国
  王有国(1920—1984年),花墩乡马园村人。民国25年(1936年)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红28军便衣队7分队通讯员、警卫员,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团排长、干事,县副区队长,军事科员、副连长、参谋、军事股长,副营长,苏南军区松江军分区副总队长,警备团参谋长,华东军区20师60团副团长兼参谋长,空军第11师副参谋长等职。
  离休之后,享受地厅级待遇,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。生命垂危之际,还一再叮嘱家属子女,不要为他的丧事铺张浪费。1984年3月10日,病逝于岳西。

  方启坤
  方启坤(1904—1984年),女,出生于安庆孝子坊一职员家庭。早年在安庆平民女子学校读书时,追求救国救民真理,积极参加王步文等领导的皖省会反军阀统治、反曹锟贿选等学生运动。民国12年(1923年)4月,与王步文结婚。14年5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民国15年至20年,跟随王步文先后在日本中共海外总支部、中共中央党训班、中共上海特别市党部组织部、中共安徽省委机关担任联络、宣传等工作。在革命斗争中,曾两次被捕入狱,经受了严峻的考验。20年5月,王步文惨遭国民党杀害后,启坤遵照烈士遗嘱,回到烈士家乡岳西县以及邻县霍山担任小学教员。由于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,赡养烈士老母,抚养幼子,生活极其困难,在教学之余和失聘岁月里,常靠打袜子织毛衣挣取微薄收入,维持全家生计。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后担任皖北行署直属机关托儿所所长、皖北行政区妇联股长、皖北行政区党委机关托儿所所长、炳辉学校教员等职。1951年,再次履行入党手续。1952年后,一直在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党委工作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深受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的“左”倾错误迫害。1978年1月,担任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,在年迈多病的情况下,仍积极参加政协各项重要活动,团结各界人士,为革命事业献计出力,并积极搜集提供王步文烈士革命史料。1984年2月7日,病逝于合肥。
  传略之三
  刘亦高
  刘亦高(1917—1943年),字义质,别字义存,溪沸乡溪沸村人。民国25年(1936年)于菖蒲完小毕业后,考入省立东流职业学校。26年,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。次年,安徽沦陷区中学陆续迁至湘西、川东一带。亦高邀集同学,追随学校至湖南,入洪江国立第八中学初中第一部续读。在校期间,目睹日军暴行,忧国之心日增。28年3月,毅然弃学从戎,考入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(原黄埔军校湖南分校)。30年毕业,入陆军51师某团任排长,
  民国31年秋冬,51师与日军周旋于湘、鄂之间,亦高杀敌有功,擢升为5连上尉连长。其间,部队一度驻于湖南省衡山县石湾。亦高在此寄回家书一封,内附一诗云:“驰驱南北击东西,露宿风餐笑灭夷。国土未收军务偬,亲恩无报子心知。今年仍驻湘衡石,异日重返皖岳(西)溪沸)。惟愿家乡诸父老,认清时势勿迟疑。”
  民国32年5月,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在湖北宜昌、松滋、公安、藕池口一线展开鄂西会战。6月15日,松滋县街河市之役进入异常激烈阶段,5连官兵伤亡过半,阵地一度失守。亦高未及喘息,重整队伍,手执利刃,率部再度杀入敌阵,连劈日军数名。激战中,亦高先后中弹3处,仍裹创奋呼,冒死前进,终使阵地失而复得。因流血过多,亦高捐躯疆场。同年7月12日,天津《大公报》于第2版《民族正气》标题下,载文赞誉亦高的英勇壮举。
  王凤池
  王凤池(1900—1945年),原名王德慜,金山乡周畈村人。凤池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,留学日本,入陆军士官学校炮科20期。归国后授炮兵少校,在商震部所属河北军政学校任大队长。
  凤池为人耿介,不阿谀逢迎,常直言犯上,因其脾气与所学专业同,人称之为“大炮”。由于一身傲骨,任职1O年才得晋升一级。凤池治军严格,为政清廉,深得民众称道。民国24年(1935年),率部驻防河北顺德(今邢台),曾截获一批海洛英,僚属劝其变卖,以获暴利。他却毅然焚毁。在驻防期间,严饬部队不得骚扰百姓。其内弟刘文龙稍违禁令,便处以禁闭。以此军民关系融洽,顺德民众赠以“整军爱民”匾额,并为树立“保我黎民”的石碑。民国26年,任32军炮兵团2营营长,在商震指挥下,率部抗日,一次战斗中,全营官兵伤亡过半,因孤立无援而撤退。凤池援马尾渡河,才幸免于死。
  民国27年,去戎还乡。任国民党岳西县党部书记长,岳西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。当时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工作团26团和31团均驻岳西,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抗日救亡运动。凤池尽力支持和协助。民国29年出任和县县长。其时和县县城已为日军侵占,共产党新四军在此进行抗日游击活动,凤池积极配合,镇压豪绅恶霸刘德昭,打击一批封建会门把头势力,推动抗日工作的开展。
  凤池支持革命,与朱子帆、翟宗文、周新民、储应时等进步人士交往密切。早在日本留学期间,其住处常供共产党人作为会议场所。并曾资助当时任中共东京特支常委王步文的回国路费。28年,中共特别党员储醉醒被捕,凤池时在安徽省军管区任职,闻讯后多方奔走营救,使储得以脱险。
  民国30年起,任安徽省军管区上校主任参谋。34年病逝于任所。
  储文朗  储文朗(1905—1960年),字建勋,斯桥乡储家冲人。民国14年(1925年)8月,于省立安庆第一农业学校毕业后,回到家乡任粹新小学教员,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6年7月,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。18年7月毕业后,在潜山中学任教。19年2月,参加请水寨暴动,任红军2团政委兼苏维埃政府潜山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。同年9月4日,红军由霍山回师衙前,在汤池畈遭敌伏击,红军仓促应战失利,随师参谋长凌霄转至江南从事地下革命活动,后在南陵县青弋江小学任教。22年4月,被国民党南陵调查室特务武英拘捕,遂叛变加入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,任南陵调查室调查员。26年,升任南陵、芜湖、繁昌、铜陵游击部上尉股员。任内,积极搜集重要情报,先后三次直接向蒋介石密拍电报,因获嘉奖。27年5月,调任国民党芜湖县党部书记长。33年1月至38年3月,先后任当涂县县长、安徽省政府第六专署视察秘书、皖中纵队政训主任。38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江南后,闲居半年。1950年1月,在芜湖登记,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,不久,任国民党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处副处长。
  1957年,储文朗被定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、历史反革命。1958年2月判刑,1960年死于狱中。胡汉三
  胡汉三(1884—1966年),又名之杰,冶溪乡人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,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,继入保定军官学校,毕业后与李济深等18人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深造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学成归国,任沪军威武军步兵一团团附,曾参加武昌起义,后任先锋第二旅参谋长,继任旅长。民国5年(1916年)任川军第一师步兵一团团长。6年任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兵器教官。9年任对德参战军军官教导团战术教官。12年任校阅陆军部直属第九师学术科校阅官。14年回安徽任省长公署咨议,同年出任当涂县知事。17年任陆军大学教官。1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总部高级参谋。19年任南京军政部少将参谋。22年两广发生事变倒蒋,蒋介石疑为李济深主使,将李骗至南京软禁于汤山,对外封锁消息。汉三因痛恨蒋专横独裁,不计个人安危,疾走两广,带出消息,两广人士,群起声讨,蒋迫于情势,将李释放。他却因此被蒋撤职,携妻带子回安庆寓居,为商务印书馆翻译日文书籍,以微薄收入度日。后通过同学关系,再赴南京任中央机械化学校兵器教官。25年任上海对日作战车队顾问。26年“芦沟桥事变”后,抗日军兴,学校由南京迁重庆,他离开学校举家迂回岳西冶溪老家定居。28年任安徽省参议会参议员。33年,国民党岳西县政府向各乡征用木料,结扎木城,而冶溪是平畈地区,不产木料,他向当时县长李品和呼吁,使原派万棵木料,免予交纳。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李济深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,他因与李同学,私交甚笃,常有书信往复。李曾电邀其赴京,他自度年事已高,身体欠佳,故未践约。当时生活极困难,李曾不时予以接济,并于1954年向安徽省长黄岩推荐,被安排为省文史馆馆员。1956年后,曾连任三届县人大代表。1966年10月病逝。
  王石英
  王石英(1905—1972年),又名仁杰,金山乡人。光绪三十一年出生于一个商业世家。曾就读于安徽省立师范学校和南京文化学院,毕业后,任南京文化中学校长。石英为进一步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,毅然辞去校长职务,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九州帝国大学深造,主修“合作经济”。“七七”事变发生后,石英为赴国难,间关返国,担任西安中学校长和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官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转任社会部简派专员,嗣后继任中央合作金库训练科长。民国37年被选为岳西县“国大”候补代表,后于1955年,在台湾增补为正式代表。在台期间,倡导组织安徽省台北市同乡会和岳西县旅台同乡会。筹组农村副业促进会,并任理事长。学术著作有《经济学要论》、《合作经济的理论联系》等。诗作亦佳,所辑《烟村诗集》颇受读者喜爱。
  1972年2月15日,病逝于台湾,安葬于台北市阳明山第一公墓。
  储一石
  储一石(1900—1978年),原名储应时,字翰香,头陀乡乐道冲人。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,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、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。
  一石自幼在本乡读私塾十余年,转入县城衙前粹新小学就读,毕业后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。民国10年(1921年)5月,安徽军阀倪道烺、马联甲把持政府,轻视教育,削减教育经费,以扩大军费。一石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请愿斗争,前往省议会要求增加教育经费。军阀马联甲卫兵毒打学生,酿成震惊全国的安庆“六二惨案”。一石亲历学潮,增强了民主思想,关心政治,立志救国。11年春,安徽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安庆成立,一石为九名团员之一。同年自费留学日本,又在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5年春,自费转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。
  民国17年,迫于学费无着,辍学回国。途经日本,适与一位留学日本高级军事学校毕业的周某同船回南京,彼此交谈,一见如故。周某与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有亲戚关系,受商震的委托,创办河北军政学校,招收中学毕业生600人,培训干部。一石应邀招任军校政治部上校主任。后经一石介绍,同乡王凤池、储造时任军校大队长、队附,无为人朱子帆任政治教官,桐城人方诚铖任教育长,由于大家竭诚合作,军校办得很火热,得到商震好评。商调任山西后,河北军校随即停办。
  民国22年,李济深联合19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”,一石应友人之邀,前往福建,参加人民革命政府外交部编译工作。25年3月,随驻日大使许世英赴日,任驻日大使馆秘书。26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中日战争升级,一石随同许世英大使下旗归国,任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。其间,一石被派参加行政院组织的西藏考察团,赴西藏考察两个月。
  民国28年10月,一石回到安徽,任省物产管理处处长。29年,任豫鄂皖边区党政分会少将专员。30年3月,经许世英推荐,一石被委任为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省建设厅长。一石到任后,满怀壮志,拟订建设规划,一心想为安徽人民做点实际工作。先后两次担任省政府视察团长,到县、区、乡基层视察,看到人民在抗战中负担很重,生活贫困,自己无力帮助,忧心如焚。一次回到家乡岳西县视察,县长陈汉流在视察团未到之前,假借招待之名,向各乡征集鸡、鸭等物。一石知道后,斥责陈汉流说:“政府发有旅费,视察团一切自理,用不着招待,所征之物迅速退还。”陈汉流弄得难堪,事后骂一石“草野匹夫,不懂得人情世故。”
  一石在安徽省工作期间,十分关心教育事业,向教育厅建议,放宽立案标准,号召各地有财力的士绅私人办学,并详订规章制度,命令各县教育科协助办理。经万昌言厅长疏通,得到李品仙的支持,省政府通知各县准予私人办学,立案手续从简,校产不纳田赋。于是倡议家乡利用储氏宗祠及各房公堂的田租收入办所中学。经储醉醒与储氏四德堂首事商议,大家一致同意在储氏四德堂建立南岳中学,公推一石为校董事长。私立南岳中学的创建,为岳西县培养人才,发展教育事业 做出重大贡献。
  民国32年10月,任安徽省县长考试典委。36年,被推选为“国大代表”。37年,一石卸任厅长后,偕妻陈育琪由合肥迁居上海。目睹国民党政局腐败,他无心从政,谢绝白崇禧、商震等人的邀请,弃官经商,在上海与原任实业部司长多年的韩钧衡筹建安徽茶业公司,自任副董事长、代董事长,韩任经理。在屯溪等地大量收购茶叶,加工出口。在经商活动中,经常与共产党人接触,并协助民盟成员到安庆等地开展策反工作。
  民国38年2月,在上海经周新民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。上海放后,陈毅市长了解到一石曾任过厅长等职,又为中共地下活动做过贡献,能起协调作用,便任命他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,后为主任。参事室大都是国民党军政高级人员,一石团结同事,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,拥护社会主义,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些有益工作。建国后,一石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一至五届代表,先后还担任市政协委员、民盟中央委员,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组织部长、副主任,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。1978年5月27日于上海病逝。

相关新闻